自顶向下的人体关键点跟踪
初秋随笔
此刻我坐在院子里,面对着一汪蓝色的湖水。初秋的上午变得凉了,午后仍旧让人惬意。
晒晒太阳,能缓解焦虑的心情。许多思忖衡量,都是在一个狭小的尺度内进行的。人固然是渺小的,但相比那些令人不安和恐惧的日常琐事,人生却又宽阔的很。跳出来看事情,乃是每个人的本能。那么有些时候,我们是何故被锁死的呢?
——是习惯吧。假如一个人每日在同一层次思考,日久天长形成定势,难免就忘记了其他维度的存在。对,是“忘记”。就好比在热气球上鸟瞰一个迷宫时,还清楚什么是终点;但踏入迷宫久了,弯弯绕绕,就容易迷失在琐碎的砖瓦间。不是有人说吗,要在卧室里贴上自己的梦想相片,每天早晨起来,提醒自己的初心。什么形式或许不重要吧,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没有长期的积累,做任何事情都不那么容易成功。于是我们容易陷入两个极端,或者是变得心浮气躁、坐立不安,或者是间歇性失忆,在目标间来回打转。
午休的时候,我问妻子,你是如何做到气定神闲的呢?我仿佛一天不觉得提升了自己,便有不安定的感觉。她如同具有深厚的人生阅历般,教育我说,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都讲究中庸之道吗。有进取之心是好的,但也不能太过火,你得学会把被动的能量变成主动积极的能量。
我并不懂这些话,或许她也不懂。但她真的做到了,这让我暗暗地佩服。
追求极致是优点吗?那些追求了极致的人遵循了中庸之道吗?如果一个人,他登上了他人所没有去过的山巅,看过了他人所没有见过的景致,但他的内心永远得不到平静,这样的人生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样本吗?涉及到价值观,当然没办法一概而论,归根结底是“想要什么”这个终极问题。但我隐约地觉得,不管追求的是何物,追求的过程本身应是值得享受的。爬上山巅的过程,也是山的风景。人生短暂,来不及看遍风景,赶不及体验形形色色的人生。倘若挑选了一条道路,一定要好好珍惜与体会才是。
适当地停下来、跳出来,去看,去感受,或才不枉此遭。
音乐短评论(一)
前言
网易云真是个有趣的地方——白天忙碌挥霍脑力的人们,晚上会在音乐里释放自己的情感。云音乐的评论在我看来都是真情流淌。今天哥村下了冬季的第一场雪,算起来因为去加州,我已经三年没过冬了。于是有感而发,一边听歌一边进行评论,竟然一个下午也有十来首评论。不如记录下来吧,我想,让每一首喜欢的歌曲留下我的想法和印记——说不定日后回首,别有一番趣味。
(一)
【书友会】2016年10月读书感想
前言
上个月加入了一个老同学建立的书友会。书友会的宗旨是多读书,读好书,互相交流感想。每个书友一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个读书感想,而其他书友既可以根据读书感想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又能从中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读书本是增长才干、训练思维、休闲娱乐的私人行为。读书感想这种硬性规定,我个人确实不太赞同——想到写作成为一种任务,颇有点打消积极性。不过第一个月就因此被踢出,也确实太没面子。于是我偷工减料,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正文
李小龙的精神遗产
前言:文中有很多英文内容。为了阅读流畅,我自己翻译了所有的英文引用,在紧跟原文后的括号内。翻译以意译为主,请以原文为照。
流动的心智
李小龙相信,强壮的身体是战胜敌人的必需品,但灵活的头脑和完善的心智才是创造一切不朽和奇迹的根源。
“The possession of anything begins in the mind.”(对一切事物的拥有都始于思想。)
不给自己设限,是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然要求。在一次与李小龙的晨跑中,John Little生气地抱怨李小龙速度太快,自己要累死了。李小龙对他说,“那就死去吧!”John非常气愤,但是跟了上去,拼命跑完了全程。事后他问李小龙当时为什么这么粗鲁,李小龙说:
“Seriously, if you always put limits on what you can do, physical or anything else, it’ll spread over into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ll spread into your work, into your morality, into your entire being. There are no limits. There are plateaus, but you must not stay there, you must go beyond them. If it kills you, it kills you. A man must constantly exceed his level.”
(我是说真的,如果你总是给自己设限,无论是体能上还是精神上,这种悲观情绪会感染你整个余生。它会弥漫到你的工作中,渗透到你的德行里,散布于你的整个存在。并不存在限制!——或许会有低谷,但你不能停留,你得走出来,越过去。如果它杀了你,就让它杀了你吧。一个人必须不断突破他的局限。)
这种说法并不是精神胜利法和安慰剂,也不是心灵鸡汤。在《Brain Changer》这本书里提到过的内容与之不谋而合,因此提供了一个科学佐证:
“Until we believe that we can do something, we are not allotted resources to do it.”(在我们真的相信我们能够做到某件事之前,我们的大脑并没有给我们分配资源和能量去做这件事。)
这也是干某件事情之前我们必须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意义的原因。
“Both hope and despair are forms of belief. Despair is the belief that our situation cannot improve, and when we embrace this form of belief our brain responds by diverting energy away from action to improve our circumstances (because we believe it’s hopeless) and into an eddy of negative rumination, fueling the downward spiral.” (希望和绝望都是信念的表达形式。绝望是我们认为状况太糟糕了,根本无法提高或者改善——这时我们的大脑会把能量从改善状况的行动上转移到别处去,比如给我们负面的思考和沉沦以能量,让我们在恶性循环里愈陷愈深。)
这和李小龙所说的不给自己设限不谋而合。当我们设限时,实际上在给自己灌输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或许要止步于此——再也不能向前,而只能在时间的流逝中维持原状甚至是缓缓退步了。
“Hope is the belief that our situation can and will improve no matter what, and when we fully embrace it, our brain responds with a deluge of mental energy to enable reaching the hopeful outcome. ”(希望是另一种信念——无论如何,我们相信状况能够被改变。当我们充分地拥抱这种可能性时,大脑会以决堤的能量作为回馈,让我们如龙门之鲤鱼般跨过障碍。)
相反地,一个能够不断审视自己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是不相信僵化的。僵化的心智认为人无法根本地改变,我们被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所限制,只能到达某个瓶颈。而流动的心智,像水一样,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能够在内省中修正自己,适应并容纳进任何环境中。(更多内容在我的另一个文章《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有详细的讨论)
李小龙表达这个思想时,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f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放空你的思想吧,化于无形,灵动如水。当你把水倒进杯中,它是杯子的形状;当它装进瓶中,又变成瓶子的形体;把它置于茶壶中,它会化身与茶壶无异。水可以是涓涓细流,亦可以惊涛拍岸。朋友,愿你如水一般。)
这种环境适应能力和反省型心智比一切有形的方法和僵化的规则都更为根本。不仅是在武学上,在人生中在各个领域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旦拥有了这种心智,我们做的事情就不再是重复自己,而是寻求积累和成长。
积累和成长
“Ever since I was a child I have had this instinctive urge for expansion and growth. To me, the function and duty of a quality human being is the sincere and honest development of one’s potential. ”(从我孩提时起,我就对成长和扩张有一种本能的追求。对我来说,一个优秀人才的职责和特质,是他无比真诚恳切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每天做的事情,能让自己成长吗?还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机械中重复自己?
重复自己,是拒绝成长和积累的表现。
“Be self aware, rather than a repetitious robot.” (拥有自我意识,不要做一个重复的机械。)
拥有自我意识,是指具有自察和自省的能力。一个智能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智能而存在,是为自察;能够校正自己的智能进行的自我演变,是为自省。
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僵化的教条更重要,就是因为人具有自察和自省的能力。李小龙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Man, the living creature, the creating individual,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established style or system.”(人,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永远比任何僵化的风格和系统更为重要。)
“可积累性”是自然的根本。我在之前多篇博文中提到过——比如《领导力、策略思维和平台助力》 、《“游戏”人生》 、《《易经》的基本原理与现代个体价值讨论》。一旦建立起了可积累性而不是随机性,那么就为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Long-term consistency trumps short term intensity. ”(长期而持续的滚雪球效应远远胜过短期的高强度。)
追本溯源
Seek to understand the root. — It is futile to argue as to which single leaf, which design of branch, or which attractive flower you like;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root, you understand all its blossoming. (寻求对树根的理解。对任何一片单独的树叶、花朵或者枝条造型的热衷和偏爱,都不那么值得讨论。当你了解了这棵树的根本,你就了解了它绽放出来的所有荣光。)
追根溯源,用100%的努力迅速了解一个事物的最根本的10%,比用10%的努力慢慢了解一个事物的100%要现实的多。
有一个TED的演讲叫作”The first 20 hours – How to learn anything (最初的20小时:如何学习任何知识)”,它探讨了同样的原理——通过把握事物的宏观脉络、前因后果,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迅速了解其根本。(我写过一个快速掌握技能的相关文章,关于在两个月内学会弹奏钢琴曲——《零基础学习钢琴演奏之eyes on me》)
简单说来,有几个基本原则:(1)把技能分解,对要学习的东西进行一次彻底的审视;(2)只学习最必要的元知识,建立好骨架,能够拥有足够的知识进行自我矫正;(3)减小噪声和干扰,为训练和学习制造便利。
追求极致与完美
对极致的追求是所有顶尖人才所向往的,李小龙亦如此。虽然他广泛涉猎,吸取众家之长,但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在广泛地了解根本之后,经过择取把精华保留,并且发挥到极致。他曾经这样说道:
“I fear not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10,000 kicks once, but I fear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one kick 10,000 times. “(我并不害怕把一万种腿法各练一次的家伙,但是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习上万次的人。)
在一段时间内把思维能量集中在一处,在某一件事上追求极致,而不是把精力同时分散在诸多事情上,那样容易一事无成。
当我们拥有了流动的心智和积累效应,不断完善自己,试图走向心中的完美时,还是会遇到瓶颈。“完美”像一个美丽蜃楼,我们不懈地追求它,越是接近越是难以触碰。虽然”完美“是海市蜃楼,却也是我们永远前行的灯塔。 李小龙表达过同样的思想——
“A goal is not always meant to be reached, it often serves simply as something to aim at.”(一个目标并不总是意味着可以被达到,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一个指引。)
“Be happy, but never satisfied.”(享受快乐,但不要满足与此。)
追求完美但是被完美局限的人,是痴;追求极致但享受过程的人,是智。
自我表达
“I’m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and you’re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mine.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就像你也不必为了满足我的期望而活一样。)
把期望放在自己而非其他人身上,会让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提高。相反,对他人有过多期待,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另一方面,一个有自我觉悟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往往超过其他人的期待。挖掘自己,探索自己的内心,只有经过审视的自我才能知道应往何处去。他人对你的看法,或许是片面的,又或许曾经是准确但没有发展眼光的。如果你是灵动的心智,就不会在意他人僵化的看法,而是更看重自我的发展,进行自我表达。
“Many people dedicate their lives to actualizing a concept of what they should be like, rather than actualizing themselves. This difference between self-actualizing and self-image actualizing is very important. Most people only live for their image.” (许多人把时间浪费在树立一个他们认为会被喜欢的形象上,而不是致力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形象的树立,这两者有显著的区别。许多人只是为他们追求的形象而活罢了。)
自我表达,是坦诚的接受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面对实在,而不是幻影。把生命付诸行动和思想,而不是塑造假象。
“When I look around, I always learn something: to be always yourself, and to express yourself,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f. Do not go out and look for a successful personality and duplicate it.”(当我环顾四周,我总是能学到东西。永远坦诚地接受自己,表达自己,信任自己。不需要去找寻一个所谓的成功品性拿来复制。)
“I have come to discover through earnes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dicated learning that ultimately the greatest help is self-help; that there is no other help but self-help— doing one’s best, dedicating one’s self wholeheartedly to a given task, which happens to have no end but is an ongoing process. I have done a lot during these years of my process. A swell in my process, I have changed from self-image actualization to self-actualization, from blindly following propaganda, organized truths, etc. to searching internally for the cause of my ignorance. “(我通过自己最真切的个人经历和学习体验发现,最根本的帮助来源于自身。任何形式的帮助最终不过化为自我帮助,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事情中去得到——而这个事情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些年来我不断在我的过程中行走。在我的修行中,我已经从形式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不再盲从宣传布道,不再拘泥于既定知识,而是在身心内部找寻无知的源头。)
实事求是
“The man who is really serious, with the urge to find out what truth is, has no style at all. He lives only in what is. “(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如果真的有不可遏制的追寻真理的欲望,不会有所谓的”风格“。他生活在本真里。)
这好比说,一个人学习了诸多流派的风格,无论是武术或者是书法,最终千帆过尽,定会自成机杼——不是模仿,也不是刻意创造,而是本真。一拳一腿,仍是一拳一腿,跨过表象的陷阱,回归最本质的存在。就像学术学者,抛弃诸多专业术语,指出问题本质的所在。
任何抽象、模型、系统和描述都是损失了的信息——事物的本身才是真相。
“it’s not how much you have learned, but how much you have absorbed from what you have learned. It is not how much fixed knowledge you can accumulate, but what you can apply livingly that counts. ‘Being’ is more valued than ‘doing’.” (你进行了多少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吸收了多少化为己有。并不是你积累了多少固化的知识,而是有多少你能生动地为我所用。”成为“比”做“更有意义。)
在建立广泛的联系,把知识融入自己的体系之前,知识并不属于你。
东方哲学
对事物本源的思考是好奇心驱使的天然行为,不需名利作为诱饵。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思考是本能。
“In science we have finally come back to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 Heraclitus, who said everything is flow, flux, process. There are no “things.” NOTHINGNESS in Eastern language is “no-thingness”. We in the West think of nothingness as a void, an emptiness, an nonexistence. In Eastern philosophy and modern physical science, nothingness — no-thingness — is a form of process, ever moving.”(在科学上,我们终于走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来时的路。他说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流动的,不存在所谓的“东西”。西方认为“空”是指不存在,而在东方哲学和现代物理学中,“空”是一个流动的状态。)
事物的存在是短暂的,是一个流动过程中的短暂效果。比如说,弦论认为弦的振动造就了存在,显现了物质,然而这物质不过是某一种形式的运动变化罢了。
“Taoist philosophy … is essentially monistic. … Matter and energy, Yang and Yin, heaven and earth, are conceived of as essentially one or as two coexistent poles of one indivisible whole.”(道教的哲学,归根结底,是一元论的。物质和能量,阴和阳,天与地,都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两级。)
一体两面。
“Thoughts are things.”(思维也是实体。)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曾经开过类似的脑洞,请参考我的文章《概念实体》。
结语
“Do not pray for an easy life, pray for the strength to endure a difficult one.”(不要祈祷拥有轻松的生活,而是祈祷拥有坚韧的力量,足以承受生活的所有艰难。)
“The key to immortality is first living a life worth remembering.”(不朽的方法首先是活出值得被铭记的一生。)
思考一下我们的一生,可能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什么事情才是值得被铭记的?有的人追求的东西,在活着的时候就会散佚;而有的人追求的东西,比我们本身的存在更加恒久。
李小龙的一生,就是这样短暂但恒久的。他不断地创新,钻研,开创;同时不断实践,严格约束自己,身体力行。他有开明的思想,海纳百川;他钻研如一、追求极致。他没有为他人的期望而活,把精彩的一生用来进行自我实现。他实事求是,一半在学习世界,一半在表达自己。他用践行了的思考和理念,给我们带来这些启发——这是李小龙的精神遗产。
——愿我们能像水一样,吸收龙的精神。
《易经》的基本原理与现代个体价值讨论
1. 《易经》真的能用来预测事物吗,为什么?
自然规律,老子谓之“道”——它造化了天与地,风与雷,以及世间万物。
易经拿八卦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后文中简称为“天地”),其实是利用了自然意象作为八卦的符号——“天地”是基础诠释符号的代表用例。根源上,符号想表示的是其背后对应的自然状态和规律。比如,天可以代表权威,已经获得积累资本,难以撼动,或者是既得利益者,作为改革、变通的阻力;火代表着同性相斥,同样属性产生的一种分离的力量,等等(事实上,是分离决定的属性,而不是属性产生了分离——难以产生可积累性的物质没有融合,而融合的物质就产生了可积累性,进而具有吸附性的马太效应)。
利用这些元素,配合一套模型(比如decision tree决策树)进行运算,就可以把结果推理出来。我们也就知道,假设根本的自然规律具有不变性,那么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之所以易经能用来推测万事万物,是因为我们把万事万物用自然界的基本元素表达了,而这些基本元素,作为有限集合,可以在易经这个封闭式系统里面作为输入。
以上是易经最基本的原理了。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因为我们在分析易经这套已经设计好的系统,而不是在探讨它最开始是如何被发明的 。易经的最大学问和难点在于——(1)如何抽象出表达自然界不同元素的符号作为卦象,以及(2)如何确保这些元素的运算规则能够形成自洽的完备体系。想必这个过程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调和的。
前者相当于把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些元素的组成组合,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就像一个bag of words(词袋)模型。抽象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feature特征,作为这个模型的基本元素。这些基本元素的挑选,对效果影响十分显著。金木水火土等等元素很好地表征了宇宙规律的一些方面,虽然未必全面,但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元素最好具备这样的性质——就像一个封闭的类文件中的不同函数一样,尽量具有正交性。
后者就更难了。能够总结出来这套规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套优秀的符号系统,因为这套符号比较直观,对其背后的含义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能够引发足够多的类比思维。它的作者一定是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进行调试。相当于现在的大数据通过反向传播网络进行了参数调整,不过易经的作者(们)靠人脑把运算与模型调整全包了。还有一个利用的工具是自然界天然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大大缩减了可能性,节省了总结的时间和努力。
这个局限性在于,人们需要把自己的情况进行预处理变为易经系统所能接受的符号——这就需要对易经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就像深度学习的专家一样。另一个限制是,对结果的诠释有时候可能很模糊,诠释起来也未必能得到单一解。
因此,易经是一套科学的预测体系。与古代的求神拜佛相比,它是基于有限理性并试图接近真相的;虽然跟现代科学相比,对某些具体现象的预测准确率可能有些差距。考虑到易经产生的时代,它在预测的普适性上做出的努力,以及它对基础科学比较少的依赖性,易经确实是十分让人震撼的,不愧为百经之首。
2. 《易经》之于现代个体的价值
如果易经不能取代现代科学,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我认为,它能培养一个人统筹规划的能力。就算不去接触易经具体的内容,它也能给人以启发。
与其说易经是具体知识,不如说它是一套思想体系。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知识面,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判断决策系统。
易经并不能用来微观上预测股票,但是一个职业炒股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模仿易经构建一套预测体系——哪些因素需要考量,这些因素的权重如何,因素之间什么关系,等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模型,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系统性思想,考量系统内部不同部分的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其中相互影响的方式也被归纳抽象起来,甚至可以像易经一样概括成五行八卦,在一定的熟练度下,中间的思考完全可以省略,由某些具体现象一步到位,跳跃到预测结论。
由此看来,易经更像是一个框架或者模板——它不是所有可能性,但它能衍生出无穷的可能性。大道至简,是因为普适性内容天然地需要高度概括吧。
从零开始学钢琴演奏之——如何提高视奏能力
上一篇文章:
从零开始学钢琴演奏之——《eyes on me》
动机:
- 当我们已经能够靠压缩绝对信息获得相对信息,通过”死记硬背“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的时候,我们的学习热情更加被激发了,也就不再满足于此。这时,我们会想要视奏。
- 就像键盘打字一样——我们原本相当于在没有印刷字母的键盘上,依靠按键的空间相对位置记下了一篇文章打字的顺序,这显然相当笨拙。但我们因此练习了手感、打字姿势、熟练度,为视奏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我们想要做的,是在心中给键盘的按键刷上字母,以后打字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去按对应的按键,从而能够更多地关注文章(音乐)本身和它传递的情感内容。甚至,当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文章或者思想(一段旋律),我们可以自如地在键盘(钢琴)上敲打出来。
工具:
- 书籍
- 利用ipad上面的两个APP:(Piano Trainer HD + sight reading )来进行映射的学习
- 钢琴
- 思维宫殿
- 绝对唱名法
目标:
-
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有先后)
- 能把键盘上的按键和五线谱上的符号对应起来。
- 听到一个音,能把它和五线谱上的符号对应起来。
- 听到一个音,能把它和键盘上的按键直接对应起来。
-
最终目标:
缩短神经元间需要传递的距离,减少突触的激发,以更短时间、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
- 五线谱的视觉信息,转化为钢琴按键的过程。
- 音乐的声音信息,转化为钢琴按键的过程。
-
最终效果:
就像键盘打字,或者格斗游戏对战一样,我们思考的只是更高层次的”想要干什么“,而不是低层次的”该按哪个键“。这中间的过程我们形成了一个严格的映射,大脑神经元建立了一个牢固的神经网络,在潜意识神经模块里面利用模式化高速计算帮我们完成了,不再需要显意识的逻辑运算的参与了(“潜意识模块”相当于deep neural network里面的raw data到high-level feature的前几层网络)。
方法:
-
初期:练习“思维宫殿”能力,进行视觉化。(参考:《思维宫殿、灵魂出窍、清明梦与入定》)
“思维宫殿”是神经网络里面的世界模型(world model),我们利用它可以不依赖钢琴和外界信息,进行自学习。
视觉化是指,把钢琴键盘看成是竖着的,或者把五线谱看成是横着的,让两者重合对应。
-
中期:通过弹奏练习,减少观看键盘的频率,依靠相对位置,找到琴键,并自动形成合理按键手势。
看琴谱,练习盲弹,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第二部分。
-
后期:练习绝对音准。
钢琴绝对音高,需要借助cdefgab绝对唱名法,让符号和音高对应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绝对音准。假如我们听出一个音的音高,却不知道如何表示,那么也是徒劳。如果我们有符号对应了,听到一个音,能够知道对应的符号,也就能自己表达并唱出这个符号——这才能判断我们认音准确与否。唱名法让我们建立一个database, 建立之后我们才能在query的时候判断自己的retrieval是否准确。
不看键盘进行按键,通过声音推断五线谱上的音和钢琴的琴键。通过之前得到的能力,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按了哪个键,那么对应的五线谱和琴键我们应该是知道的——阶段性目标2和目标3的两种能力可以相互印证纠错,这就形成了一个自学习的封闭正反馈循环。
听钢琴曲,练习对钢琴曲进行扒谱的能力。
- 听一遍曲子,能弹奏出主旋律(初级)。
- 听一遍曲子,能同时弹奏出高音部和低音部(中级)。
- 一边听曲子,一边能够演奏(高级)。